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,9月9日重阳节因为赋予了长寿的寓意因而备受人们重视。
1989年,我国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,这既是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、敬老的新风气,也为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形式。
那么,重阳节的敬老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呢?
要说重阳节的敬老风俗,主要与上古时期人们的八月养老习俗有关。
《说文解字》上说:“寿,久也。”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,那时候的人们的寿命普遍不高,人们极度渴望能获得长久的寿命,所以祈寿活动就成了祭祀中必不可少的环节,而祭祀又多在仲秋之月,也就是农作物丰收之时。
楚楚者茨,言抽其棘。自昔何为,我艺黍稷。我黍与与,我稷翼翼。我仓既盈,我庾维亿。以为酒食,以享以祀。以妥以侑,以介景福。济济跄跄,絜尔牛羊,以往烝尝。或剥或亨,或肆或将。祝祭于祊,祀事孔明。先祖是皇,神保是飨。孝孙有庆,报以介福,万寿无疆。《小雅·楚茨》
祈寿活动最初只是在家族内部举行,后来扩大到多种场合,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,直到东汉时期都在继续,比如菊花就因为象征着长寿而与重阳节紧密相连。
重阳节一定要佩茱萸
除了祈求长寿,重阳节的形成还上古时期的九月庆典有关。
在我国上古时期,九月是谷物丰收的时节,也是岁终大祭,所以,每当九月,天子便发布诏令,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,建立五谷的账簿,尤其是天子籍田中所收获的谷物储藏进专供祭祀所用的专用谷仓,之所以这么做,目的就是这个月要祭祀三皇五帝,所以一定不能出差错。
“是月也,申严号令,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,以会天地之藏,无有宣出。命冢宰,农事备收,举五谷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抵敬必饬。”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在古代,每一个重要的节气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庆典活动,然而,随着历法的发展,尤其是制度化、成文化的历法的出现,节气失去了指导人民生活的地位,节庆也随之解体。
比如于仲春之月举行的求子仪式和庆典活动遭到了解体之后,就转变成了于每年三月三这一天举行的上巳节,重阳节则是由上古时期九月庆典解体之后再生成的,在后世的演变中又因各种原因融入了登高赏菊、重阳大射等习俗。比如东汉时期就明确记录了采菊、赏菊的习俗。
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”——《西京杂记》
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演变,重阳节终于在东汉时期形成了基本的框架,佩茱萸,饮菊花酒,登高等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也已基本形成,但要说重阳节及其风俗的进一步裂变还是在唐代。
那么,唐代人民又是怎么过重阳的呢?
1.登高登高一直都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,也是流传最久的习俗。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最早来源于“恒景”,指的是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的汝南恒景“重九登高避灾祸”的故事。
传说东汉时期的河南汝县有一个名叫恒景的人,有一天,他所住的地方发生了瘟疫,恒景的父母都因瘟疫而死,为了消除瘟疫,恒景前往东南山拜师学艺,在东南山,恒景遇到了一个仙人,仙人交给恒景茱萸叶子和菊花酒,同时告诉他这些都可以避灾祸。
九月九日那一天,瘟魔又来了,恒景带领乡亲们登上了一座高山,用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将瘟魔弄晕后趁机杀死了瘟魔,避免了瘟疫的发生。
在古代,瘟疫的致死率极高,是非常可怕的疾病,所以,登高习俗的初衷就是为了避免灾祸,登高之地有高山、寺院、亭台楼榭等。
在唐代,前人的登高之所,比如龙沙山、戏马台仍是人们喜爱的登高之所,但不同的是,相对富足的社会环境大大拓宽了唐代人民的登高范围,登高之地也变得更加随意,就连水边的高地比如曲江边都成了人们的登高之地。
缀席茱萸好,浮舟菡萏衰。季秋时欲半,九日意兼悲。
江水清源曲,荆门此路疑。晚来高兴尽,摇荡菊花期。——杜甫《九日曲江》
茱萸
2.菊花和茱萸登高、菊花和茱萸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三大民俗,这三大民俗也同时出现在了“重九登高避灾祸”的故事中,可见菊花和茱萸的流传之广。
唐代以前,菊花主要象征着长寿,所以赏菊、喝菊花酒就成了当时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,但是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去野外赏天然的野菊,到了唐代,人们赏菊的热情空前高昂,加上唐代的城市布局为里坊制,野外赏菊不是很便利,所以人工培育菊花就成了唐代人民的首选。
唐代出诗人,每年登高赏菊,文人们聚在一起,谈诗作赋自然是少不了的,杜甫、礼拜、白居易、司空图、皮日休、韦庄、刘禹锡都曾做过数量不少的咏菊的诗篇。
茱萸,中药的一种,具有温中、止痛、理气、燥湿的功效,所以佩戴茱萸最初的作用就是为了辟邪。
到了唐代,茱萸仍是重阳节的主角,但在辟邪之余,唐人还增加了茱萸的审美功能,比如将茱萸籽装入一个红色的袋子,佩戴在腰间或系在手臂,若是女子,则会将茱萸花或茱萸枝插在鬓上。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,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 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在唐代,菊花和茱萸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节令风物,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肯定和加强。
3.游宴习俗说完了百姓,那么最后要说的就是皇帝和官员们如何过重阳了。
唐代之前,就有关于皇帝在重阳节赐宴的记载,但并没有形成风气。到了唐代,制度化的重阳赐宴被确定了下来,在这一天,大小官员根据职位发放赏钱,最多的是宰相,赐钱500贯,最少的是各省诸道奏事官,可获得100贯的赏钱。
在唐代,重阳节是法定节假日不用上朝,所以在这一天,除了皇帝设宴外,大小官员们也会设宴游乐,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。
除了设宴,骑射也是重阳节重要的习俗。
重阳骑射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“象立秋之礼”。
秋,金之节,讲武习射,象立秋之礼也。 ——《晋书》
唐代继承了这一传统,并且将重阳大射发挥到了极致。据《太平广记》记载: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重阳日猎于沙苑。时云间有孤鹤徊翔。玄宗亲御弧矢中之。
唐人之所以重视“射礼”,是因为射箭在他们眼里不单是为了获取猎物,更重要的是起礼仪的作用,也就是“观德行,中祭祀,辟寇戎”,加上皇帝的重视,早在唐代初期,射箭活动非常普及。
但是,重阳大射的形式过于繁琐导致开支十分庞大,比如唐玄宗时期的重阳大射足足举行了8天才结束,所以唐中期的大射礼曾一度被取消,后来几经兴废,开元之后彻底取消,之后也再没有举行过大射之礼,重阳射箭活动也由一种礼仪变成了宴席上的一种游戏。
和丰富多彩的唐代的重阳文化相比,现代的重阳节虽然保留了登高、赏菊等传统习俗,但遗憾的是,和古人相比,如今的人们似乎更重视重阳节的娱乐功能,忽略了其背后蕴含的悠久的文化内涵。
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