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疫情的阴霾之下,快时尚品牌也不好过。
zara、gap、h&m、优衣库、无印良品等快时尚巨头,纷纷关闭部分门店。其中,优衣库关店370家,占店铺总数近一半,损失之大,令人唏嘘。
受疫情持续冲击,关店自然无可非议。但是,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在疫情尚未蔓延之前,就早已开始毫无征兆地关闭线下实体店。
难道,zara已经预料到了疫情的发生,提前关店只是未雨绸缪?显然,这是不可能发生的。那么zara在中国,究竟遭遇了什么呢?
01
扩张放缓
zara高光时刻早已不在
2019年年底,zara突然关闭了在武汉的所有店铺,引起了大家各种猜测。但其实,关店已成zara常态。
早在当年6月,zara就接连关闭了两家北京核心商圈的门店,一是东直门来福士店,另一个是王府井新东安店。
实际上,zara开始关闭在中国的门店,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2月。当时,因为商圈调整,zara关闭位于成都总府路乐森购物中心的旗舰店,而该店曾是zara在国内最大的旗舰店。
虽然对于关店的原因,诸如租约到期、消防检查等理由也解释得通,但是zara扩张的步伐放缓已成事实。
时间回溯到2006年,zara首次落地中国上海,第一家店就创下了单店单日销售额80万元的记录。彼时,同类品牌的单店单日销售额不过1万元上下。
此后十年,zara一路势如破竹,年均开店数达20家。但是从2014年开始,这一数据便开始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。并且,如果算上当年的闭店数,zara实际上的扩张规模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小。
而与此同时,zara过去两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衣服价格也平均下跌了10%至15%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意味着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影响力正在弱化。
02
中国市场巨大
zara多举措提高产品竞争力
zara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早已逝去,但是中国作为其“全球第二大市场”怎么也不能丢。
有鉴于此,zara围绕“迎合千禧一代及z世代消费主力军的审美和消费需求”,采取了多项举措调整产品业务,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。
首先,跨界彩妆扩大产品品类。
2019年2月,zara主打平价路线,专为亚洲女性打造的彩妆系列开始登陆中国市场,不过只在品牌官网和天猫旗舰店销售。并且,zara还扩大香水产品线,与高端香氛品牌jomalone创始人联名打造了系列产品。
其次,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。
定制化服务,能够极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。为此,zara在2019年8月推出了免费的个性化定制服务,涉及28款单品。消费者需要在zara官网搜索“edited”页面,选择好服装尺寸后,便可编辑定制文字刺绣。
最后,整合产品提高经营效率。
此前,zara的产品线分类较为杂乱,譬如女装有woman、basic、trf三个系列,分别主打成熟、基础、少女。如今官网仅保留女士、男士和儿童三个分类,并新增鞋履和手袋品类,进一步减少了运营中的不便。
只有“好”的产品和服务,才能将消费者和商家联结起来。那么,zara从多维度对产品和服务进行调整,无疑将跟消费者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。
03
加快数字化转型
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利润大涨
与线下放缓的扩张步伐不同,zara渗透线上渠道的势头一直强劲。
在截至10月底的前9个月内,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销售额同比上涨7.5%至198亿欧元,毛利率为58.2%,净利润则大涨12%至27.2亿欧元,其中第三季度的利润大涨14%至12亿欧元。
而上年同期,inditex集团的收入增幅仅为3%,净利润则仅增长4%。
各种原因,除了inditex集团旗下各个品牌对于产品的调整创新,很大程度上是数字化转型推动了线上和线下服务质量的提升。
zara作为inditex集团的核心品牌,承担了最主要的业绩增长动力,所以在这喜人的数据背后必然也有其巨大的贡献。
值得一提的是,inditex集团还特别为zara电商部门设立了一栋新的大楼。看来,zara继续在电商开疆拓土的决心已定,inditex集团的数字化野心可见一斑。
而有赖于中国独特的电商环境,zara早在2012年通过采取自建电商模式,就在中国建立起了电商业务,并于2014年进驻天猫开设品牌旗舰店,目前粉丝数达2006万。
得粉丝者,得天下。在快时尚行业持续低迷的今天,线上渠道庞大的粉丝量,将为zara的发展筑起一道护城河。
04
行业寒冬已至
没什么比活下来更重要
2018年以来,newlook、topshop、forever21、oldnavy等快时尚品牌相继关闭门店、退出中国市场。其中forever21已经申请破产保护,oldnavy母公司gap预计2年内关闭230家门店。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由于行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,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本土的快时尚品牌正在崛起,外国快时尚品牌优势早已不在。
所以,能够留下的快时尚品牌都是强者。
而从这个角度来看,zara“放缓扩张步伐”也许只是行业寒冬来临时的条件反射,但是仅仅靠这种方式来应对危机显然是不够的。
不过,比起那些已经离开中国市场的快时尚品牌,留下来的zara还有很多机会。闭店、疫情不可怕,关键是如何借这次机会反思企业的管理和经营,实现更好的开始。
譬如,如何推动老化产品的更新?怎样加快新的产品线产生效益?如何加快与中国消费者时尚审美的融合?是否需要拓展下沉市场……
俗话说得好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这个时候,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。